设计文化,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核之一。11月1日,武汉设计之都2024年“设计日”活动在民众乐园内正式开幕。活动间隙,多位出席开幕式的中外嘉宾接受了媒体的集中采访,这些设计大咖以独特的视角纵论武汉设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,共话武汉设计的未来。
法兰西建筑院院士
法国夏邦杰巴黎总部集团董事长皮埃尔•克莱蒙
“以人为本,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”
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可持续城市探索的传统,中国在城市建设方面有着超过两千年的悠久历史,比世界其他地区建造的城市还要多。
法式城市的定义体现在空间品质与生活质量上:宜居、适宜步行的人性化尺度、多层级的公共和共享空间结构、功能和社会的多样性……但同时,设计者也不能忽视中国独特的城市文化传统,因此项目的最终呈现会是一种融合两国文化的实验。中法蔡甸生态城项目实践了近30年来完善的7项可持续城市设计方法。市民之家项目是生态方面最具创新性的公共建筑,并获得了中国和国际认证的最佳评级。
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宜居,建立一个更宜居的城市,意味着在城市项目中既要以自然为中心,也要以人为本,创建符合人类尺度的空间,并在城市空间设计中思考其在不同尺度上的整合方式。我们需要考虑人口和社会的变化,尤其是人口减少、老龄化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的持续存在。城市规划和建筑业同样需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,从本地资源出发,合理利用资源并适应本地环境。
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区域办事处项目官员
奥迪西亚·安吉洛·巴里奥斯:
“东湖绿道已成为一张世界闻名的亮丽名片”
奥迪西亚·安吉洛·巴里奥斯称自己这是第二次来武汉,武汉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大都市,也是一座高科技的现代化城市,拥有众多充满活力的大学,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。联合国人居署与武汉市从2016年开始合作,合作项目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保护和城乡发展。武汉市的公共空间得到了改善,历史地段得到了保护,特别是向世界宣传推广了武汉东湖绿道。
如果是一个好的设计,它必须保持社会、经济、环境和文化之间的平衡,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。良好的设计需要保持城市的清洁,没有污染的空气、没有噪音,有绿化、滨水空间、干净的街道、历史遗产和开放的空间供人们散步,从这个理念出发,东湖绿道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普通市民的需求,也是武汉城市更新的最佳实践,东湖绿道已成为一张世界闻名的亮丽名片。
联合国人居署致力于城市更新,城市更新的发展已经从传统的区域互联、业务集群、“数字智能+数字治理”升级,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将运用科技手段和数字技术,激活城市旧空间,推动更加环保精致的城市振兴,升级城市产业结构,提升地方治理和服务水平,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,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。
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徐杨青:
“勘察设计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永远在于创新”
随着云计算、大数据、AI辅助设计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,勘察设计行业面临着技术的突破和范式、模式的革新,勘察设计行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永远在于创新,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上也是创新驱动。勘察设计从业人员应积极拥抱新技术,运用科技的力量,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、新装备、新工艺和方法,丰富勘察设计行业的内涵,解决工程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的难点、卡点,并实现数字化、绿色化双化转型。
当然,任何设计都是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。未来的设计将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浪费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,丰富人们的生活,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。
借助武汉设计之都的名片,武汉设计日应成为一个国内外设计行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,让更多的人了解设计、关注设计、参与设计,打造出武汉设计的独特IP,用设计的力量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,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谭刚毅:
“让设计重塑新时代‘武汉之重’”
本次活动的主题是“新质设计·融合创新”,这不仅是对设计理念的深刻诠释、设计领域跨界创新的深入思考,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。
在勘察设计行业,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,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、质量和效率。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,我们应该以更高的视角、更宽的视野,探索设计与科技、绿色、人文的融合之道。
武汉的勘察设计单位很多,在全国有很高的影响力。武汉应该利用好“设计之都”这张名片,通过新质生产力、科技创新,从工程设计跨界到泛设计领域,进一步推进工程设计、工业设计、创意设计等多领域跨界融合,设计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,通过政策扶持、多方协作、社会各界参与,形成独特的武汉设计文化与世界级城市IP,助力实现武汉“三个优势转换”、重塑新时代“武汉之重”,为城市建设贡献智慧力量。同时让设计走进街区社区,走向市民的生活日常,通过设计创新改善和丰富人们的生活,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。